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产品信息 技术成果正文

创新:宿州跨越发展的“引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4-20 来源:baidu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463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如果离开创

新这台“发动机”,其发展内力必将减弱,发展速度必将减缓,发展优势必将减少。我

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着力推进创新发展确定为宿州“十二五”发展的

指导思想之一,无疑为宿州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一条明晰的路径。

  创新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一个地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需要把

握自身的个性和特质,融入开放的、多元的、多变的区域格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市

委书记李宏鸣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作为相对欠发达的皖北地区,宿州更要进一步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另辟蹊径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崛起。

  为此,在这条创新发展道路上,我市不断创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通过高新技术引领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新型乡村工业,依

托园区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

  宿州,正沿着创新发展之路铿锵前行。

  “宿州工业经济在连续高位增长后,与全省乃至发达地区仍存在不小差距。”市委

书记李宏鸣在许多场合提到,宿州工业虽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是随着区域竞争加

剧,发展压力必然会进一步增大,这对我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工业发展将带来严峻挑

战。

  国内外大量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绝不能寄希望于

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而是应当直接进入新兴产业领域,走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前沿。

  新兴产业是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发展潜力大,渗透力和带动力强,是调整产业结

构、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环节。为此,面对新的市场竞争和工业化格局,市委市政府决

定试水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特色资源,创新产业结构,努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

新型工业化体系。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建成投产逐步改变了宿州工业多为传统资源型的

模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今已在宿州初露端倪。

  在气象学界,有一个著名的“蝴蝶效应”:亚马逊雨林的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

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揭示了一个道理:初

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巨大的差别。

  经过几年的政策鼓励和招商引资,大批劳动密集型、资源转化型企业入驻我市,使

宿州的传统产业得以升级改造。神游世界动漫产业园、智慧云计算、生命科学园、首文

软磁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孵化器”聚集于此,正引发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蝴蝶效

应”。

  “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全面转型,抢占发展先机的

重要举措。”市长张曙光曾多次强调。围绕“工业五年扩张”发展战略,我市整体承接

产业转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蓄积强大后劲。“十一五”期

间,全市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的骨干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家、高新技术产品

53项,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2011年宿州市首次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科技创

业服务中心开工建设。

  在宿州这片创新热土上,几乎每天都演绎着科技创新的精彩故事,几乎每一家企业

都时时激荡创新的脉动,爆发着巨大的创新能量。

  2011年9月30日,安徽中卡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举行开业典礼,首部原创《楚汉风

云》动画片已制作16集;世纪互联云计算项目投资协议签订,项目将于近期开工建设。

我市还利用皖粤对接以及央企、省企、名企对接机遇,吸引众多新兴产业项目纷纷落

户。砀山环保能源项目已投产试运行,福建湛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LED节能灯项目、安

徽格微光电集团公司LED节能灯项目、沃尔威多有限公司新型水处理设备等项目已开工

建设。在此基础上,我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着力打造承接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转

移的平台。

  走进制鞋产业基地,记者屡屡听到纳米技术、纤维技术、三维设计、快速成形等关

键词,以前印象中“一瓶胶水一把刀,一台机器把鞋敲”的传统制鞋场景已经不复存

在,各大制鞋企业纷纷搬来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最新最快的各种制鞋新技术在宿州被首

先应用到成品鞋的各个生产环节,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转移中也实现了科技创新。

  随着政策调控引导作用的发挥,尊重市场规律,在更集中范围内、更高水平上集聚

要素资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将在部分重点产业上形成优势,成为引领全市新型工

业发展的“先导力量”,推动宿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泗县长沟镇,从来还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羡慕过。宽敞明亮的民居鳞次栉比,整齐

划一的乡村别墅,很是气派。在镇政府西边,有个占地320亩的工业园区,如今已成为

当地农民新的“掘金地”。四方涌来的打工农民,每天多达3000余人,人均月工资

2000多元。

  工业园区有何“魔力”吸引如此众多的农民工聚集于此?向当地人问起这一切,他

们都热情地谈起了新型乡村工业。

  曾在浙江永康打工10多年的长沟镇农民张淑敏夫妇,听说家乡有了乡村工业园,并

鼓励返乡创业,前两年他们便将多年在外地打工的100多万积累投放到工业园,凭借在

外地学到的技术,在家门口创办了自己的春雨门业。张淑敏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回来

创业,主要是看中了当地政府为入园企业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在自己家乡创业,

还能带动家乡的劳动力就近就业,一举多得。

  “农业大市发展新型乡村工业,是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探索,更是增强县

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市委书记李宏鸣说,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在城市可能很难

生存,但在乡镇完全有生存的空间。中部地区发展新型乡村工业,是在沿海发达地区产

业转移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潮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转移步伐加快,

急需把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中西部农区生产力要素严重缺失,亟待

承接转移、注入活力。而发展新型乡村工业,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带动生产力要素

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加快中西部农区发展步伐。

  2009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新型乡村工业园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市实施

新型乡村工业园建设“百千万”工程,即每“百亩园区”实现“千人就业”和年人均

“万元收入”。

  实践表明,新型乡村工业不仅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

要载体,还是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乡村工业园安置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并带

来了农民工回流,此外对于解决农村空巢化、留守儿章隔代教育等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从全市14个新型乡村工业园发展情况看,园区共吸纳当地农民2万多人就近就业,人均

年收入在1.6万元以上;加快了镇区经济发展,极大促进了“三化”进程。下一步,随着

农民工向城镇集聚,农村土地将更容易流转,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规模经营的条件。

  “发展乡村工业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发展、实

现农村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李宏鸣说,综观新型乡村工业的发展脉络,它是顺应经

济发展态势,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和创新的成果。市委市政府决定,到“十二五”末,

将在全市推广建成100个左右新型乡村工业园,入驻企业3000家以上,解决30万名以上

农民就业,实现产值150亿元。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